很多人以為「社會保險=稅金」,其實完全不同!出國工作前先搞懂兩者差異,薪資入帳才不會嚇一跳。本篇帶你快速認識日本的社保五大項目(健康保險、厚生年金、雇用保險、勞災保險、介護保險)與主要稅種(所得稅、住民稅),一次弄懂扣款邏輯與常見問題。
一、社會保險是什麼?(保障你的人生風險)
社會保險=你與雇主一起負擔的「風險保障費」,目的是在生病、失業、退休、工傷、需要照護時,給你與家人的安全網。多半由公司從薪資代扣,雇主也要負擔一部分(通常你與雇主各承擔約一半,實際比例依制度與公司而異)。
日本社保五大項目(上班族常見)
| 項目 | 目的 | 誰負擔 | 重點/使用情境 |
|---|---|---|---|
| 健康保險(健保) | 看病住院的醫療給付;有傷病手當、產前產後給付等。 | 員工+雇主共同負擔(月薪按比率計算)。 | 門診、住院、藥費補助等(自付額大幅降低)。 |
| 厚生年金 | 退休金、遺屬年金、失能年金等長期保障。 | 員工+雇主共同負擔。 | 投保期間越長、薪資越高,將來年金給付越多。 |
| 雇用保險 | 失業給付、職涯訓練補助等。 | 員工+雇主(雇主負擔比率通常較高)。 | 離職條件、投保期間影響失業給付天數與金額。 |
| 勞災保險 | 因工作導致的受傷、疾病或死亡之補償。 | 雇主全額負擔(員工不需繳)。 | 通勤災害多數也納入保障範圍。 |
| 介護保險(滿 40 歲起可能納保) | 長期照護需求時,提供居家/機構照護補助。 | 符合年齡與條件者,員工+雇主共同負擔。 | 未滿 40 歲通常不會扣這項。 |
📌 小提醒:社保費用合計約佔月薪的一定比例,多數項目由你與雇主分攤。實際金額會依「標準報酬月額」、年齡、公司健保組合等因素而變動。
二、稅金是什麼?(支付給國家與地方的公共財源)
稅金=你作為納稅義務人應繳的公共費用,用途是維持公共建設、社會福利等。與社保不同,稅金沒有對價給付的概念(不是繳多少、就個別領回多少),而是全民共享的公共支出。
日本受薪族主要稅種
1.所得稅(國稅)
•特點:累進稅率,收入越高稅率越高。
•扣繳方式:公司每月先行代扣(源泉徴収),年末調整時依全年資料多退少補。
•何時需自行報稅:有副業收入、醫療費扣除、大額捐贈等特殊情況,需隔年2~3 月期間確定申告。
2.住民稅(地方稅)
•特點:以前一年度所得為基準計算。
•扣繳方式:多數上班族由公司自隔年 6 月起每月分期代扣(特別徴収)。
•重點:剛到日本工作的第一年通常不會被扣住民稅(因前一年在日本所得為零或較低),第二年起才進入常態扣款。
三、超好懂!一表看懂「社保 vs 稅金」
| 比較項目 | 社會保險 | 稅金 |
|---|---|---|
| 性質 | 風險保障(醫療、退休、失業、工傷、照護) | 公共財源(國家與地方政府支出) |
| 受益方式 | 有對價:符合條件可領給付 | 無對價:非個人對價關係 |
| 誰負擔 | 多數由員工+雇主共同負擔(勞災保險為雇主全額) | 由納稅人本人負擔 |
| 扣款時間 | 多在每月發薪代扣 | 所得稅:每月代扣+年末調整;住民稅:隔年 6 月起分期扣 |
| 影響因素 | 標準報酬月額、年齡、保險種類 | 年度所得、各項扣除與免稅額 |
| 可否退回 | 視制度給付(如保險給付/年金) | 非退費性質,但可能有退稅 |
四、你的薪資條(給付明細)會看到什麼?
| 項目 | 內容 |
|---|---|
| 支給(Gross) | 基本薪 + 各種津貼 |
| 控除(Deductions) |
社保: 健康保險、厚生年金、雇用保險(滿 40 歲者可能有介護保險) 稅金: 所得稅(源泉徴収)、住民稅(第二年起常見) |
| 差引支給(Net) | 實領金額 |
📌 第一年度多半沒有住民稅,第二年開始加上住民稅後,實領可能下降。這是常見的「第二年錯覺」,提早心理準備就不會驚訝。
五、常見問題 FAQ
Q1:我剛到日本上班,為什麼住民稅沒有被扣?
A:住民稅按前一年度所得計算。初到日本的第一年通常不扣,隔年 6 月起開始扣。
Q2:年末調整是什麼?我還要報稅嗎?
A:公司會在每年年底統整你當年的薪資與扣除資料,幫你多退少補所得稅。若你有副業、醫療費用扣除、保險費扣除等情況,仍可能需要自行在隔年確定申告。
Q3:社保費用很多嗎?
A:社保是長期保障,通常由你與雇主共同分擔。整體金額依收入與制度而變動,屬於合理、必要的生活保障成本。
Q4:打工或兼職也會有社保與稅金嗎?
A:視工作類型、時數與薪資額度而定。符合投保與課稅門檻時,雇主會依法辦理。
想找更懂海外雇用的日本企業?
👉 現在就到
1123日本人力銀行註冊
,找到保障清楚、條件透明的好工作!